<tr id="amcik"></tr>
  • <code id="amcik"><li id="amcik"></li></code>
  • <xmp id="amcik"><button id="amcik"></button>
  • <xmp id="amcik"><option id="amcik"></option>
  • <tr id="amcik"></tr>
    歡迎來到江門市對外勞動服務有限公司 - 江門外勞 | 澳門招聘 | 香港招聘!
    找工作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了解港澳

    香港概況

    來源: 時間:2015-12-08 作者: 瀏覽量:

    簡介

    香港自中國秦朝起明確成為那時的中原王朝領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中國秦朝派軍平定百越,置南?,把香港一帶納入其領土,屬番禺縣管轄。從此時起直至清朝,隨著中原文明向南播遷,香港地區得以逐漸發展起來。中國元朝時屬江西行省,元朝時,在香港西南的屯門,在廣州的外港的屯門又設巡檢司,駐軍,防止海盜入侵,拱衛廣州地區。直至19世紀后期清朝戰敗后,領域分批被割讓租借予英國使其成為英殖民地。
    1982年至1984年,中英兩國就落實香港前途問題進行談判,在1984年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政府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決定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中方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香港將保持資本主義制度和原有的生活方式,并享受外交及國防以外所有事務的高度自治權,也就是“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僅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也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治聞名于世。歷史的變遷,讓香港從一個當年人口只有五千人的小漁村,演變成今天有“東方之珠”美譽的國際大都會。
      

    東方之

    編輯本段歷史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個郡,香港隸屬南?しh,由此開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權的管轄之下。漢朝香港隸屬南?博羅縣。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隸屬東莞郡寶安縣。隋朝時香港隸屬廣州府南?毎部h。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寶安縣為東莞縣,香港仍然隸屬東莞縣。宋元時期,內地人口大量遷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經濟、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朝萬歷年間從東莞縣劃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縣,為后來的香港地區。香港島自此由明神宗萬歷(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為英國殖民地為止,該地區一直屬廣州新安縣管轄。
    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殖民地的歷史。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于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強迫清政府于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原名稱《江寧條約》),只割讓香港島。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后,英國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南京條約》

    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后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領。1945年9月15日:日本戰敗后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七月一日之后實行“一國兩制”。
    1997年7月1日: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香港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香港保留原有的經濟模式、法律和社會制度,五十年不變,實行“一國兩制”,除防務和外交事務歸中央政府管制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

    編輯本段地名來源

    關于香港的地名由來,有三種說法:
    說法一:香港的得名與香料有關。宋元時期,香港在行政上隸屬廣東東莞。從明朝開始,香港島南部的一個小港灣,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因轉運產在廣東東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們稱為“香港”。據說那時香港轉運的香料,質量上乘,被稱為“海南珍奇”,香港當地許多人 也以種香料為業,香港與其種植 的香料一起,名聲大噪。不久這種香料被列為進貢皇帝的貢品,并造就了當時鼎盛的制香、運香業。后來香料的種植和轉運逐漸息微,但香港這個名稱卻保留了下來。
    說法二:香港是一個天然的港灣,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來的水手,經常到這里來取水飲用,久而久之,甘香的溪水出了名,這條小溪也就被稱為“香江”,而香江入海沖積成的小港灣,也就開始被稱為“香港”。有一批英國人登上香港島時就是從這個港灣上岸的,所以他們也就用“香港”命名整個島嶼。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別稱。
    說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據說,香姑是一位海盜的妻子,海盜死后,她就占據了這個小島。久而久之,人們就把小島以她的名字為名,稱之為“香港”了。
    現在仍有人把香港稱作" 香江" " 香海" "香島""香州" 等。
    英文名稱來由
    香港的英文名稱,是照廣州語音, 原譯作Heung Kong, 香港有很多水上居民讀“香” 為"康 " , 所以英文名稱也就隨著改拼為Hong Kong。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香港位于東經114°15′,北緯22°15′,地處華南沿岸,在中國廣東省珠江口以東,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內陸地區以及262個大小島嶼(離島)組成。香港北接廣東深圳市,南面是廣東省珠海萬山群島。香港與
    香港
    西邊的澳門隔江相對,距離為61公里,北距廣州。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積分別是,香港島約81平方公里;九龍半島約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個離島約共976平方公里,總面積約1104平方公里。香港管轄總面積2,755.0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104.32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650.64平方公里。
    九龍及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則因港闊水深、四面抱擁,有利船只航行,獲譽為世界三大天然良港之一。香港最初就是從維多利亞港兩岸的平地開始發展,至今該區仍然是香港都市命脈所在。
    深圳河是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的邊界線。雖說是“一河之隔”卻使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出現了陸地交接點。


    香港迷人風景欣賞(25張)

    香港氣候

    香港屬亞熱帶氣候,全年的氣溫較高,年平均溫度為22.8℃。夏天炎熱且潮濕,溫度約在26~30℃之間;冬天涼爽而干燥,但很少會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間多雨,有時雨勢頗大。夏秋之間,時有臺風吹襲,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臺風較多的季節。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香港位處北半球亞熱帶,背靠亞歐大陸、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此外,香港市區高樓集中而密布、人口極為稠密,所形成的微氣候容易產生熱島效應,導致市區和郊區有明顯的氣溫差別,高層大廈林立的市區讓空氣中的“懸浮粒子”較難吹散。

    資源物產

    受自然環境的限制,香港自然資源匱乏。香港食用淡水的60%以上依靠廣東省供給。礦藏有少量鐵、鋁、鋅、鎢、綠柱石、石墨等。香港鄰近大陸架,洋面廣闊,島嶼眾多。有得天獨厚的漁業生產的地理環境。香港有超過150種具有商業價值的海魚,主要是紅衫、九棍、大眼魚、黃花魚、黃肚和魷魚。農業主要經營少量的蔬菜、花卉 、水果和水稻,飼養豬、牛、家禽及淡水魚,農副產品近半數需中國內地供應。

    行政區劃

    香港粗略可分為香港島、九龍、新界東、新界西四部分,詳細一點則可以分為18個區。
      [1]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九龍:九龍城區、油尖旺區、觀塘區、黃大仙區、深水埗區。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新界西:元朗區、屯門區、荃灣區、葵青區、離島區。

    編輯本段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是當年解決香港問題的創舉,也是香港持續繁榮的基石。香港擁有自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己的標志,也就是區旗和區徽,同時香港也擁有與中國內地有別的社會形態經濟模式。

    區旗區徽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以紅色作底色,紅白兩色象征一國兩制,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洋紫荊是香港的象征,盛放的洋紫荊花象征著香港的繁榮,紅色的背景象征著香港永遠背靠祖國。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徽是代表香港的徽章。區徽模仿香港區旗的設計,內圓有一朵白色洋紫荊花,紅色底色。外圈為白底紅字,寫有繁體中文“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及英文HONG KONG(香港)。

    社會經濟

    香港在回歸后保持自己原有的社會制度和經濟運作模式,香港有獨立的司法制度,香港發行和流通自己的貨幣港元,獨立發行郵票(郵票的標記是“中國香港”),在國際體育比賽上,以“中國香港”的名義參與國際體壇的盛事。香港以獨立的身份“中國香港”參加世界貿易組織和很多其他國際組織。香港運行自己成熟的財政和金融體系,也有自己的出入境政策。截至2007年年底,全世界170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或居民可以免簽證進入香港。

    回歸十年

    在2007年,香港已經回歸祖國十周年。十年里香港穩步發展,依然是“東方之珠”。十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市民一起,戰勝了亞洲金融風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難,經濟得到穩定、恢復和發展,民生得以改善;貧w十年的時刻,香港經濟強勁增長,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資額更超越紐約,僅次于倫敦。十年前,國際社會曾憂慮香港前途。1995年,美國《財富》雜志曾刊登《香港之死》的文章,預言香港在回歸后將日漸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發行的《財富》雜志在香港回歸十周年前夕公開發表文章,坦誠當年的預言完全錯誤。
    回歸后的10年,香港經濟結構已明顯轉型制造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97年的8.3%減至2006年的3.5%。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則從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間,香港所有服務業的凈產值平均每年實質增長2.4%。10年中,香港就業人數持續從制造業轉往經銷貿易業、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以及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

    編輯本段行政長官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可簡稱特首(Chief Executive),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首長及香港最高代表;此職位設立于1997年7月1日,大致上相當于以前的香港總督。每屆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
    歷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首任行政長官。
      

    董建華

    曾于1992年10月被港督彭定康任命為行政局非官守成員,于1996年12月11日在由400人組成的推選委員會當中,擊敗楊鐵梁、吳光正李福善三名對手,在香港特別行政區首屆行政長官競選中勝出,并接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委任為第一位香港特區首長。2002年2月28日,董建華在無有效對手的情況下自動當選成為第二屆行政長官,并于2002年7月1日自動連任;其任期原于2007年屆滿,但董建華在2005年3月10日以健康為理由,向中央人民政府請辭,后于3月12日獲接納。同日,他就任第十屆全國政協的副主席;現任第十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此外,他是香港足球總會永遠榮譽贊助人。
    曾蔭權1967年加入香港政府,成為二級行政主任,其后曾于不同部門任職。于1995年,出任首位華人財政司,繼任至香港回歸后,于2001年接替陳方安生出任政務司司長。2005年3月,時任行政長官董建華以健康理由辭職,曾蔭權在行政長官補選中當選,并且于同年6月24日成為第二任行政長官。2007年3月25日,他在第三屆行政長官選舉中以649票對123票擊敗對手梁家杰,連任成為新一屆行政長官,并于4月2日獲中央人民政府任命,2007年7月1日宣誓就職,任期至2012年6月30日屆滿。
      

    梁振英

    梁振英,山東威海人,1954年出生于香港;1974年香港理工學院畢業,獲建筑測量系高級文憑;1977年英國布里斯托理工學院畢業,獲測量及物業管理學學士學位。1997年7月至2011年9月擔任香港行政會議成員,1999年7月2011年9月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和召集人。他曾任香港特區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執委、秘書長,港事顧問,香港特區籌委會預委會委員兼政務小組組長,香港特區籌委會副主任委員,臨時立法會議員等職。2011年11月27日,梁振英發表《由心出發,穩中求變》為題的競選宣言,宣布參加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2012年3月25日,香港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舉行,梁振英勝出,當選第四屆行政長官,將于2012年7月1日就職。

    編輯本段宗教民族

    人口結構

    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2011年中香港人口臨時數字為711萬人。統計顯示,以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計算,2008年底至2009年底的人口自然增長為41900人。不過,同期香港居民人口凈遷移人數(即移入減移出)為凈移出4400人,從而抵消了部分人口增長。因此,香港的整體人口增加為37500人。[2] 在2010年年初,香港總人口709.76萬,包括約21萬名流動居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6420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區人口密度平均高達每平方公里21000人。香港的人口絕大多數為華人,大部分原籍廣東,主要說粵語英語,近年普通話甚流行。居于香港的外籍人士數目相當多,共有約517560人,以菲律賓人人數最多,其次為印尼、泰國、英國及日本。
    香港的出生率在全世界225個國家及地區中是最低的,1990年代以后,每一千人中只有6至7個新生嬰孩,每名香港婦女只出生0.91個嬰孩,再加上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人口將越趨老化。估計到了2033年,香港65歲及以上的人口將有27%,相對2003年的11%,這是一個極高的人口老化增長率。

    勞動人口

    截至2005年12月,全港勞動人口360多萬人,其中男性占55.2%,女性占44.8%。大部分就業人口(85.3%)從事服務行業,其中從事批發、零售、進口與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的占34.4%;運輸、倉庫及通訊業10.5%;金融、保險、地產及商用服務業占15%;社區、社會及個人服務業占26%;從事制造業的只占5.3%

    宗教信仰

    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后廟宇24座,1841 年已設羅馬天主教香港特別行政區主教傳教區。1991年,香港天主教徒約有25.8萬人。天主教會在香港辦有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基督教1841年傳入香港 ,現已有50多個宗派,信徒28.5 萬人。它在香港也興辦學校、醫院和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其他宗教還有:伊斯蘭教教徒約5萬人 ,其中半數以上是華人,印度教教徒約1.2萬人;還有少數錫克教猶太教徒。

    編輯本段語言文字

    目前香港的法定語言(不稱作“官方語言”)是中文和英文,而政府的語文政策是“兩文三語”,即書面上使用中文白話文和英文、口語上使用粵語(俗稱廣州話)、普通話和英語。香港華裔人口中主要使用廣東話,而非華裔人口則多以英語作交際語。香港大部分居民都并非本地原居民,從中國內地、以至世界各地遷居的人,都會把自己故鄉的語言帶到香港。另外香港文化也受世界各地的潮流所影響。因此,在香港所見的語言遠不止廣州話和英語。


    由于中國內地推行簡化字的時候,香港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因此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
    隨著香港人與中國內地交流日益頻繁,香港人普遍認識常用的簡體字。市面上也不難看見為外地旅客而制作的簡體字標語和指示牌。部分學校容許學生在使用中文作答的功課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荚u局也容許學生在公開考試中,使用合乎中國國家規范(即在1986年由中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所頒布的《簡化字總表》中)的簡化字。

    編輯本段經濟金融

    國際地位

    香港是一個奉行自由市場
    分享到:
    上一篇: 香港出入境指南 下一篇: 香港勞工處
    亚洲超碰无码中文字幕
    <tr id="amcik"></tr>
  • <code id="amcik"><li id="amcik"></li></code>
  • <xmp id="amcik"><button id="amcik"></button>
  • <xmp id="amcik"><option id="amcik"></option>
  • <tr id="amcik"></tr>